汙水處理設施-生活汙水培菌法:
在溫暖季節,先使曝氣池充滿生活汙水-汙水處理,悶曝(即曝氣而不進汙水)數十小時後,即可開始進水。引進水量由小到大逐漸調節-汙水處理,連續運行數天即可見活性汙泥出現,並逐漸增多。為加快培養進程-汙水處理,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濃質糞便水或米泔水等,以提高營養物濃度。培菌時期-汙水處理(尤其初期)由於汙泥尚未大量形成,汙泥濃度低,故應控製曝氣量-汙水處理,應大大低於正常期曝氣量。
調試階段
1、初期(3d)
① 首先將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處理的汙水,然後將汙泥倒入物料化製池。一般第1次投加20m3汙泥,同時投加大糞等培養料,加水攪拌後按比例均勻 投加到各生化池內。投加培養料以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控製在300mg/L為準。然後按比例補加普鈣(由於投加大糞無需補加氮源)。
②悶曝:投料後進行悶曝。水氣體積控製在1:(5~10)。第1天曝氣采取6h充氧,4h停機的方式進行。
③ 再次投料:經過1d悶曝後,第2天COD的質量濃度降至100mg/L左右。需再次投料,第2次可投入10~15 m3汙泥至化料池,(留下部分作為備用)。同時投加以大糞為主的培養料,投加培養料仍以控製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200~300mg/L為標準。根據 需要補磷後悶曝。
④悶曝:第二、三天的悶曝可減少停機時間,生化曝氣可控製為開6停2。
2、中期(4~7d)
一般經過2~3d的悶曝後,通過顯微鏡鏡檢,可能會看到少量的原生動物。原則上,此時每天定時補加碳源逐步以地腳麵粉為主。同時投加普鈣和尿素,以補充磷源和氮源。補充碳源的標準仍以生化池COD的質量濃度在200mg/L左右為準。
此階段為排除生化代謝物,生化池需適量換水,同時繼續進行悶曝。此階段為加速汙泥菌膠團的形成,在生化池中可適量投加粉狀PAM。
3、後期(7~10d)
一般經過7~10d悶曝,生化汙泥表現顯淡黃色,汙泥30min沉降比達到10%左右。通過鏡檢可發現有較多活躍的原生動物鍾蟲、纖毛蟲,以及後生動物輪蟲、線蟲等,此時生化汙水處理即可進入馴化及增負荷調試階段。
增負荷調試一般以每2d增加五分之一的汙水負荷進行。1周後基本可以全負荷運行。為平穩過度,增負荷全幾天視具體情況可適量補充些地腳麵粉作為碳源。